近日台湾央行记者会后补充资料说明了,研究央行数位货币 CBDC 的近况,报告了对技术可行性的验证结果,并说明了一般认知的加密货币与央行数位货币的差别。
台湾央行在 17 日提出的资料中显示,未来 CBDC 的技术应还是会采取更加中心化的系统,而非许多人认为的区块链分散式帐本技术(DLT)。目前批发型数位货币已验证完毕,并将开始测试通用型数位货币系统的可行性,期程预定为 2 年。
CBDC 到底是什么?
如今很多人会把 CBDC 与目前盛行的区块链加密货币等混为一谈,但这其实差别很大。央行强调,法定数位货币是由法币的数位化形式,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直接发行的数位货币。法定货币的外在形式可以不同,但都必须根植于央行提供的信任基础上。
创建 CBDC 的要点在于保留现金的优点,但又有电子支付的便捷。原本就没有非使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的理由,只是 CBDC 的概念是受到加密货币盛行的启发,所以往往会被混淆。且此次央行的试验更说明了,集中式系统才比较可行。
若以国际清算银行的分类来讲,CBDC 可以分为 3 种,数位结算帐户、批发型数位代币及通用型数位代币。很明显,第一种是帐户体系,而后两种是以代币为基础。目前大部分民众所理解的数位货币都指的是代币型态。而银行用准备金跟央行兑换的被称为批发型代币,及最后兑换给民众使用的是通用型代币,也被称为是零售代币。

(Source:中央银行)
为何 DLT 不可行?
而从台湾央行报告来看也是如此,目前刚结束的就是批发型 CBDC 的试验,用于与银行之间的清算。自去年 6 月启动计画后,试图应用 DLT 技术,唯成效不佳,并未优于目前现行系统。尤其是在即时、大量、高频的交易上,仍无法满足电子支付系统的需求,若应用在批发型货币系统不可行,在通用型上就更不可行。

(Source:中央银行)
简单来讲,DLT 式 CBDC 在交易隐私保护上的成本过高,而这是一般加密货币不考虑的事情。要同时满足监管需求,又要有效保护交易隐私,就可能需要建立第三方的节点,但如此一来整个系统的资安威胁就会大增,基本上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。而通用型 CBDC 需保留如现金的优点,使用者广泛且能用于各种支付场景,因此需采行双层式运作架构,并要求更高的处理性能,这将会是更大的挑战,也预期将会花更多时间。

(Source:中央银行)
未来央行所要试验的通用型 CBDC 除了需要准备金及 CBDC 帐户外,还计划建构一个央行专库做为核心,其下还有银行 / 非银行的总库,而个人则使用 CBDC 钱包,以进行 P2P 支付,将部分使用 DLT 技术。其中,中介机构透过 API 介接核心帐本,再自行负责使用者钱包的开立及其他创新支付应用。

(Source:中央银行)
目前依央行的评估,台湾并没有使用 CBDC 的急迫性,尤其是目前系统维护成本仍降不下来,台湾地域狭隘,现金回收及管理较简单,且金融支付系统健全,也没有伪钞问题,把目标放在发展快捷支付其实更有效益。只不过,在现今疫情肆虐,四境封锁的情境下,的确突显了现金系统的缺点,所以更促使相关研究的发展,虽然台湾防疫得当,但也必须引以为戒。
(首图来源:世通科技资讯)